Tuesday, September 12, 2006

過去的時光不一定最美

八月初剛回倫敦,就在Time Out上瞥見侯孝賢去年的新片「最美的時光」將上倫敦院線。其實此片去年也在倫敦電影節上放映過,如今要上院線,不僅有五星評價(六分滿分),英國記者也有半頁篇幅的專訪。這名為「誰是侯?」訪問稿的重點,乃是侯導如何向西方讀者詮釋這部最新的作品。

「最好的時光」英文片名就是絕妙的雙關語。Three Times。據侯導自己的解釋,Three Times可以是重複三次,也可以三個時期。看過片子的觀眾都知道,三個時期不外就是片中呈現的台灣歷史縮影下的三個時代:日治時期1911年的戀愛夢、六○年代的自由夢、以及2005年的青春夢。顯而易見的,三段時代穿插交錯,好似碎片般的記憶,卻有著歷史縱深的暗喻。然而重複三次,是哪三個部份呢?

這重複三次的精髓,對侯導而言,是兩性關係的轉變的過程。女性從上世紀初附屬男性身分的無聲的姿態,直到今日擁有職業後獨立自主的位置,全然是台灣社會結構的變遷的一個縮影。在愛情主題中,或有更多逝去的美好「記憶」片段;但歷史與記憶千絲萬縷的因果關係下,藏不住侯導婉轉的絃外之音。「時光因為永遠失落了才成為最好」,這是他文宣上的台詞,但他沒有說的是:未來只會更加混亂。

然而,如果一部電影的目的,只在於端詳那憑弔美好回憶的三炷香,我們已經看過太多露骨的悲觀。但如果是一部啟發我們如何重新看待自己歷史的電影,用不了三次的隱喻就已有點石成金之效。

聽說最近談來談去的主題都是下不下台。我只是擔憂下台以後大家要走向哪裡?還要重複幾次歷史的錯誤呢?過去的時光不一定美麗,未來的日子未必辛苦,關鍵在於如何從沉默的歷史中得到智慧。

(原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2006.09.13)

5 comments:

Anonymous said...

也是一個大頭級的精神分析師,W.R. Bion說:我們從歷史中學得的教訓,就是我們學到了一無所有。

rusin said...

是的 跟大陸想統一臺灣一樣
真的讓你統一了 再來下一步呢?
從來沒聽人談過.

wanjui said...

harry
這真是一種「無」的哲學啊!


瓜哥
小津說過:
We are Japanese,
so we should make Japanese things.
他腦子清不清楚
早以可從他二戰時期的電影一見端倪

ruin
這是一個信念的問題
也是一個常識問題
只可惜我們的歷史教育
好像只告訴我們如何享受當下的利益

James W. said...

wanjui,第一次登門,先打個招呼、初めましてどぞよろしく。

台灣近幾年的電影視市場委縮,確實有很多的創意缺乏伸展空間,我以前在美國看過的一些片,才發現島內反而沒有公開放映。

侯導的片在這個情形下,反而成為少有的珍珠。他的詮釋總是選擇性的,遠描淡寫的,也不回答任何問題,留給觀眾很大的想像空間,令人想到九○年代初的後現代實驗劇場總愛留給觀眾「無限想像的可能」,我認為可以拍出耽美畫面的侯導是可以拍出更好一點的結局的。畢竟,現在就是未來的歷史,青春只有一次。

wanjui said...

James您好

謝謝指教
也許我對侯導批評過於嚴苛
但這的確需要
因為在他掌握公共領域發言權的同時
(對英國媒體甚至「新左派」刊物上的發言)
更需要接受嚴格的檢驗
個人以為
這樣對他的創作是好的
因為電影畢竟不是只有技術層面可以討論
影響所及包括文化政治層面呢!